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案例库 >> 课程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正文

第十一讲 教学案例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01日 18:04    作者:思政部    来源:    点击:

十一讲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教学案例

 

1我国东北林区的发展案例

我国的东北林区,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和长白山等在内,是我国天然林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累计为国家生产木材10亿多立方米。一段时间内,由于过度砍伐,森林资源大幅萎缩,大小兴安岭几乎无木可采,林区林缘向北退缩了100多公里,湿地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功能退化严重。有的专家估算,要恢复到开发初期的可采蓄积水平,需要80年以上。一些老林业工人回忆,当年林子密、雾气大,人一进去头发就被打湿了,现在想找一片遮阳的林子都 很困难,山里也存不住水了,原来下大雨半个月才涨水,现在连三天都过不了。当地的养蜂农民发现,以前一箱蜜蜂可产椴树蜜200多斤,现在不到120斤。这就是典型的生态环境破坏后,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下降的表现。

1998年后我国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14年后,国家林业局颁布封山令,黑龙江大小兴安岭天然林全面停止伐木作业,东北林 区的生态逐渐恢复,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大有起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参见《黑龙江大小兴安岭天然林今起全面停伐》,中国政府网

 

2、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上都遇到过生态问题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成为世界工厂,煤、铁等重要资源的产量差不多占世界一半左右。但与之伴随的是,英国的空气、水的质量非常差,雾霾严重,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在访问英国时,曾形容泰晤士河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道阴沟;在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发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其中,1952年的伦敦雾事件造成12 000多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及相关疾病。这些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西方才开始认真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将制造业产业转移、垃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采取发展中国家生产一发达国家消费一发展中国家处理垃圾等方式转移环境污染问题。西方在环境问题得到缓解后,又犯了他们在其他问题上一样的毛病:发达国家将他们当前的状态视为理所当然,似乎当前的成果是与生俱来的,忘记了发展中国家所作的巨大贡献和承受的巨大成本,不但不感激发展中国家,反而将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高标准强加在发展中国家上。西方的做法表面上看像是犯了幼稚病,但本质上是他们利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霸权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对于西方利用环保等话题主导舆论话语权、制定游戏规则的做法,我们要做充分的准备。首先,我们要坚决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决定了我们的生产方式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水平。2015 年,习近平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 也存在差异。就像一场赛车一样,有的车已经跑了很远,有的车刚刚出发,这个时候用统一尺度来限制车速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多作表率,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重要原则,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愿。这段话告诉我们,超越阶段、盲目追随和套用西方标准是不可取的。我们在承担相应的责任时,也必须 在国际场合充分利用各种合法合规的手段保护我国的发展利益。以碳排放权为例。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发达国家提出了一个碳排放权分配方案。我国科学家经过计算发现,这个方案对发展中国家极其不利:发达国家11亿人口将拿走44%的 碳排放权,剩下的56%给发展中国家的54亿人口。我国科学家丁仲礼指出,这样的方案将大大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违背了国际关系中的公平正义原则,也 违背了气候变化协议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如果这些方案得到实施的话, 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平等条约。后来,在多国的共同努力下,发达国家的如 意算盘落空。其次,我们要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的问题有特殊性,也有一般性。我们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在道义上、利益上基本一致,可以团结起来维护共同的利益。最后,我们也要主动求变,下先手棋。我们不会采用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向其他国家转移污染的模式。我们要主动求变,开辟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路,不仅满足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塞罕坝精神”知多少  

    20218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随后,总书记来到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纪念林位于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是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习近平总书记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塞罕坝为何具有典型意义,什么是塞罕坝精神?

   (一)“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塞罕坝位于河北承德市围场县北部。早年,这里曾是清王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被砍伐殆尽。

    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过去的原始森林已变成“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百年间,塞罕坝由“美丽高岭”退变为茫茫荒原。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1961年,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并选址塞罕坝。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拉开了塞罕坝造林绿化的历史帷幕。

  “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从茫茫荒原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建造起一道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2017125日,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2017年“地球卫士奖”。

    20212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以集体名义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2017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绿化苗木等生态产业,塞罕坝机械林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贫到富。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超过了200亿元。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对于生态脆弱、生态退化地区,只要科学定位,久久为功,自然生态系统完全可以得到修复重建,让沙地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只要坚持绿色发展,完全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续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奋力谱写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新篇章。

(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共产党员网)